詹丹宁:察关水口_大皖新闻 | 安徽网

日前,欣闻徽州堨坝——婺源石堨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家乡水口桥之上的“察关石堨”(在察关村编撰的《詹氏宗谱》P41刊载的“清光绪己卯版绿树祠谱载察关宅图”中,此堨名为“青山堨”)也荣列其中,令人欣慰! 

故乡察关,位于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两国划疆之地的浙岭南麓,因地处要塞,自古就被认为是婺源的北大门,是古代徽州府至饶州府的主要通道——徽饶古道浙岭段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村庄背枕青山,前临清溪,整个村落就镶嵌在锦峰绣岭、清溪碧水的自然风光之中,达到了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的绝美意境。 

察关水口

在古老的徽州,只要有古村落,必定有水口。 

徽州地处万山丛中,人们通常依山傍水而居,民居村落多依据山水布局,或顺山势而建,或临清流而居,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讲究村头、村尾布局组景,美化环境,徽州人将此称为“水口”。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水口经营得好坏,与村庄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于是,每个村庄的主事者都不敢马虎,都在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里“精耕细作”:或一片树林,或一座宝塔,或一座石桥,或一条水坝,或一幢庙宇……然后就成为了在徽州古村落整体建筑格局中有“门户”和“灵魂”之称的水口。 

察关水口,和所有徽州古村落的水口一样,经过了勤劳智慧的先民们的精雕细琢,为典型的徽州水口。2007年,察关村就被评为“中国经典景观村落”,而察关水口则被誉为“徽州最美水口”。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祝新运饰演潘冬子的儿童电影《闪闪的红星》就在此取景拍摄。这里也是电影《捕蛇少年》的拍摄地。随后,还有多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拍摄。 

察关水口的迷人之处,主要包括文昌阁、功永桥、28棵古树(古樟树,古枫树,古苦楮树,古栎树等)、印石浮纱、石堨、岚山庙溪等景致,徽饶古驿道穿村而过,蜿蜒东去。这里古树蓊郁,古桥秀美,人站在石拱桥,向上游望去,河中卧着一块大如巨鲸、状若宝印的磐石,那就是“印石浮沙”。 

故乡水口的石桥为单孔,在察关村编撰的《詹氏宗谱》P41刊载的“清光绪己卯版绿树祠谱载察关宅图”中,此桥名为“功永桥”,而村民们习惯称之为“水口桥”。相传此桥始建于南宋中叶,距今已有800多年,曾因年久损毁,后人又照原样复建。桥长42米,宽6米,桥孔半径7米,直径为14米。桥身倒映在水中,圆圆的宛如十五的月亮,所以人们又给故乡的水口桥取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叫“月亮桥”。 

28棵古树围绕着功永桥参天而立,红枫、古樟、巨石、石堨、清流、村庄,将水口装扮得如诗如画。 

桥头的文昌阁,乃昔日察关学子寒窗苦读之场所,虽有些破旧,但马头墙、飞檐、戗角、粉墙、黛瓦,仍彰显着徽派建筑之大气,阁门上有对联:水口桥头万客南来北往;文昌阁上千秋毓秀钟灵。 

文昌阁

在对水口的营建中,徽州先民都煞费苦心。在山腰及山顶的村落,多在村下边种植大片的毛竹和林木。在山坞的村落,为彻底扼住水口,增加锁钥气势,多在两山对峙之处修桥,并在桥两端山上植以常绿乔木。我的故乡察关水口,正是这样布局的,在前山与后山对峙的最窄处修桥植树,水口桥头的文昌阁上方,就写着“钥锁南关”四字,而石桥两端,古树参天。 

徽州古村落的水口,是村落的出入口、村落的关键部位,亦是村落的界线。古人视水口为村内族人命运、前程的象征。一般而言,水口多选于山环水绕的地方,而在水口建桥,通常是作为“关锁”使用的,犹如一个村庄的安全门,水口锁住了,村落才能祥和、平安。此外,在水口辅以庙、阁、亭、堤、坝等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不但可以美观景致,还可以增添该村落水口的锁钥之势,扼守住村落的门户或关口,给人们带来祥和平安,这就是徽州人最讲究的水口文化。 

总的说来,水口,是徽州古村落一种不可或缺的、非常独特的、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特色的景观,有了水口,才有了家园的归宿感,是人与自然的绝美融合。水口虽小,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徽州居民的勤劳智慧和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生存环境的不懈追求。 

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村里原有的詹氏宗祠、崇俭堂、关帝庙已毁;现仍存有察关水口景观、徽饶古道、水龙庙、月塘、詹剑锋故居、五桂堂等,还有前、后山森林保护片区。 

察关是现当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詹剑锋先生的故里。詹剑峰1902年10月17日出生于此。他一生读书、教书、著书。1926年,24岁的詹剑峰赴法国留学。其间与同在巴黎留学的巴金结为挚友。1932年回国后,先后任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其著作有《哲学概论》《伦理学》《科学方法论》《墨家的形式逻辑》《墨子的哲学与科学》等。

Tags: